尚平君:无用
搜索公众号:漫艺术,即可快速关注!
此篇内容同步刊发于《漫艺术》2018年第三辑
尚平君
1963年生于河南省内黄县。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教于温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2006年至2014 年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术主持。现为职业艺术家,居住北京。
15.08.2018
布面油彩
101cm×101cm
2018
无 用
文_胡少杰
我们习惯于追问价值,也总是自诩具有独立的价值观,看待这个世界拥有非凡的眼光和独到的方式。我们得意地搬弄那么多是非与利害的判别标准,并以此来印证着一切事物的价值所在。其实,殊不知这大多时候也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欺欺人。
在我第一次现场看到尚平君的作品时,同样最先跳出来的也是关于所谓价值的追问和判别,按往常经验, 下一步一定是调动以往的观看经验,然后拿一些权威性的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去印证它。在这个圈子里待久了,这种职业性的敏感会让我每次都能快速且准确地找到相对应的价值评语,并且有理有据。但是这次面对尚平君的作品,我却完全失语了。我尽力搜索了我的经验储备,也试图牵扯一些语焉不详的例证, 但是都被遏制在心底,因为这些念头在这些作品前忽然显得那么词不达意,甚至粗陋。
也罢。索性抛开这些预设好的所谓标准,放弃印证所谓的价值。然后重新观看,单纯地观看。在尚平君位于北京温榆河畔的工作室内,来回踱步于这些抽象的颜色和肌理之间,屏蔽掉一切和观看无关的语义路径,也不妄图能够接收什么,复现什么。在这个夏末稍显闷热的午后,我的内心又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安宁和纯澈。
回头想来,这是一次洗涤式的观看。在滤除掉所有关于价值与效用的判定之后,用一双清白之眼,用一颗“无 用”之心去观看,看到的不是形式,不是情绪,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看到的只是空无,或者趋向空无。 如此一来绘画成了“无用”的绘画,观看成了“无用”的观看。而“无用”,大抵就是在当代,绘画最隐秘, 也是最本真的品质。
尚平君长期修习藏传佛教,我们不免会把他抽象绘画中的这份纯澈和安宁攀扯到宗教的影响之中,但如果想要从此路径来解释其绘画中的精神逻辑,我想这肯定仅仅是一种想当然的浅陋方式。绘画走到今天,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一直在背负着人类附加给它的各种价值和意义,功能的、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而我们也习惯了强势甚至粗暴的对待绘画,伤害绘画,而在新的媒介和新的语言强烈冲击之下,甚至要被抛弃。那么也好,在尚平君这里,那就让绘画变得“无用”吧。
作为一个正统的学院油画系科班出身的艺术家,能够在当年放弃“有用”的具象绘画,转向相对“无用”的抽象绘画,又在二十多年后逐渐放弃“有用”的抽象绘画,转而无限地趋向“无用”的抽象绘画。我想, 尚平君或许更加逼近了绘画的本质。
12.08.2018
布面油彩
150cm×150cm
2018
10.09.2018
布面油彩a
120cm×120cm
2018
10.09.2018
布面油彩b
120cm×120cm
2018
02.08-11.04.2018
布面油彩
190cm×190cm
2018
31.07.2018
布面油彩
190cm×190cm
2018
14.11.2017—26.07.2018
布面油彩
250cm×300cm
2018
18.09.2017
布面油彩
250cm×300cm
2017
尚平君微信日记(节选)
有一种绘画状态:不再现物象、不表现物象;不表现情绪,诸如:快乐、痛苦、愤怒、忧伤;不表现、不再现概念、观念、理念等。我们既不要被物象奴役,也不要被概念或情绪绑架。这样的一种绘画 状态是可能的。
对传统的真正继承必须通过个体生命的全然呈现才能实现,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江河。
当我们强调一位艺术家思想深刻时,不要忽略审视他表达“深刻”的语言能力。康德深刻,但作为艺术家,艺术史没有康德的名字。
艺术设计中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虽是抽象的图形,但不是抽象艺术。三大构成是有规律可循、是可教授的,而抽象艺术是没有规律、不可教的。抽象艺术是艺术家长期历练,自然、自觉的精神超越与升华的结果。没有对自由的自觉意志和自在的自然呈现,那就还不具备一个抽象艺术家或非具象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抽象的动机不是形式,抽象的结果得依赖形式发生互动。
既不要迷信传统,也不要崇拜创新。好作品是既不远离传统又不回避当下。标榜传统不意味着修养好, 刻意创新也不一定就是智慧。
艺术不是提供知识的,也不是用来发泄情绪的。艺术家要有修养,更要展现生命的自由意志。
德库宁的绘画是有中见无;赵无极的绘画无中见有。
两位大师的作品都在我不同的艺术学习与创作阶段产生过影响。可以这样说,没有德库宁和赵无极,就不会有我今天的非具象艺术实践。
不上船就到达不了对岸,上了船不下船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了知空性当然必要,但当执着“空性”的概念不弃时,这时“空性”的概念反而成了证悟空性的障碍。 我们不能成为语言(工具)的奴隶,我们也不要为因仰慕大师把自己变成贩卖大师语言样式的二道 贩子而沾沾自喜。每一位艺术大师都是精神自由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有时候觉得有些“深刻、复杂的思想与思考”恰恰是你趋入清明之地的障碍与病毒。
18.03.2017
布面油彩
97cm×130cm
2017
10.11.2015
布面油彩
97cm×130cm
2015
28.07.2016
布面油彩
81cm×100cm
2016
16.01.2018
布面油彩
80cm×98cm
2018
尚平君版面效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漫艺术》“内观与旷达”专刊!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163.com
本周热门
更多- 01 陈文骥:边缘化是我的生存习惯
- 02 谭平 : 从空间里长出来的绘画
- 03 徐冰:艺术从来不是一个时代的光亮
- 04 尹朝阳 : 真正的困境在圆熟之后
- 05 丁立人:我画《西游记》
- 06 徐累: 普适的内观
- 07 沈勤:放逐的诗意
- 08 武艺:内观与旷达
- 09 岳敏君:持续虚无
- 10 尚扬 : 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