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德树:裂变就是我的基因

作者:漫艺术 2018年06月30日8436 次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漫艺术》杂志2018年5月新刊


专题艺术家仇德树



1948 年出生于上海

1979 年发起并组织“草草画社”

1982 年逆境中发现“裂痕”

从此确认“裂变”为艺术语言和哲学基础

1985-1986 年受邀美国波士顿塔苻茨大学访问学者,为该校新落成的校园中心绘制大幅壁画,在美国先后举办了 4 次个人画展 。

1986 年回国辞去公职,成为职业画家至今。


裂变-动力山水 50cm×200cm 宣纸 丙烯色 画布 2012




裂变就是我的基因

采访 _ 瑞士杜高斯贝集团瑞士金融网络电视台


是怎样一种机缘巧合让您去发明或者说是发现了“裂变”这样一种创作方法?

这个话题稍微长一点 ,因为我画画是从小就喜欢的,小学里就体现出比较过人的才华,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来又到少年宫美术兴趣爱好班学习。在中学里也是艺术爱好者,一直到“文革”的时候,我起初是一个红卫兵画家,因为那时候年轻,用自己的画笔为“文化革命”服务。后来我又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工人画家。我的作品不断地在上海展出,1975 年的时候也有一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那一年我代表上海工人业余画家去北京参加了开幕式,给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全国最好的、最高层次的一个画展里基本上都是红光亮、高大全的绘画,有一种类同的感觉,而我想象中的艺术不应该是这样的,艺术应该有个人的面貌。所以在当时我想,应该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文革”结束以后我调到了上海卢湾区文化馆做美工。在文化馆我举办了一系列群众性的展览,主要是一些协作性的作品,也包括一些老画家提供的作品。开始几次的展览,也就是 1977—1978 年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觉得粉碎了四人帮以后获得了一种自由。但是很快我就觉得这还不够,因为还是缺乏创新,到 1979 年我听到中央号召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之后我就跟领导提出来是不是要组织一个艺术研究性的团队,提倡艺术创新,主要是以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作为艺术发展的纲领,来创作新的绘画艺术。但是后来又遇到了一系列挫折,这里不便细说。其实那时候我就想明白了,艺术实际上不是马蒂斯说的安乐椅,也不是毕加索讲的抽象画就是鸟叫的声音,我想艺术应该是成就自己灵魂的护身符,像自己的信念一样,让自己的精神免于崩溃,可以在其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的一种内在的力量。

当年我从四个方面做了艺术实践:第一,让书写性的笔墨线条充分自由独立,不受文字的束缚。第二,印章从画面的配角到画面当中来,成为画面的中心,我称为印章归朴法,表达了自信和活力。第三,我又发现了一种流动泼墨法,我的方法就是在泼墨的时候用一种方法让水慢慢地流进去,水墨会在宣纸上面慢慢地渗透、演化,变化出很丰富的肌理效果。你看到这种肌理效果你就会想到自己实际上和水墨精神是一样的,是可以自由自在的,会得到一种超脱的感觉。第四,我用一根金属丝在宣纸上面划动,不断地划,宣纸在半干半湿的时候金属丝划上去会留下明显的痕迹。有的这种痕迹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刺痛的感觉,好像宣纸刺破了你会有痛感,但是有的时候你可以取消这个识别性,你会觉得麻木,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通过这种办法来发现材料的特点,同时操练自己精神上面的承受能力。最后我发现了裂痕,我觉得裂痕实在是太美了,是我真的朝思暮想的一种语言。这也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我觉得世界上两种力量是最伟大的,一种就是大自然的物理性的力量,这是不可抗拒的。我们的宇宙就是以大爆炸这种裂变的方式所形成的,而小小的细胞里面可以不断地裂变下去,微观世界是奇妙而不确定的。还有一种力量,包括我们的人文社会,人类的历史都是这样,这种力量就是人类共同都有的伤痕,悲怆的力量。我相信悲怆的力量宇宙当中也是存在的。所以我的这些哲学理念,我认为在“裂变”中可以体现出来。但我是艺术家,我不能写文字来说明我的思想,我就是用“裂变”的方法,我认为这就像是我的基因一样。它既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美的一部分,同时也包含了一种人类对悲剧性的一种认识,和一种悲剧激发力量的肯定。事实上我们这代人碰到的悲剧性的事件已经够多了,所以我觉得在那个年代发现了这个哲学式的艺术语言是当时社会给予我的馈赠和机会。

裂变天行健 242.5cm×121.5cm 宣纸 丙烯色 画布 2004-2008



裂变世界本来静悄悄 200cmX200cm 丙烯色 宣纸 画布 2017



裂变千山雪霁 180cm×180cm 宣纸 丙烯 画布 2005-2006



裂变雪峰 200cm×200cm 宣纸 丙烯色 画布 2014




裂变溪山幽谷 405cm×222cm×2 宣纸 丙烯 画布 2008-2009




三十多年了,您对“裂变”肯定有超乎常人的理解。那您能否和我们讲一下“裂变”的价值是什么。


“裂变”是我的艺术语言和哲学基础。“裂变”是我感悟到的伤裂,是现代人对自身和大自然过分行动的反思,“裂变”是大千世界新事物产生的过程。我的作品试图打破传统水墨画的程式,通过对东方传统材料语言的突破,达到并建立了一套新的创作方法,赋予我所要表达和阐述的物象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的思辨精神。

多年来,边构图、边撕裂、边整合、边装裱,这一系列的方法已完全融入我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借助传统的裱画技术,赋予了作品新的艺术表现力。撕、磨、擦、雕等技法的反复使用,使宣纸的材质获得美妙的展现,突破了宣纸的平面性,出现了浅浮雕感,而颜色的穿透力又打开了观者想象空间,含蓄、神秘、奇异的光感和动感衬托出了宣纸不同以往的张力 。

“裂变”的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 1979 年我组织上海“草草画社”时提出的“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的思路。而在近四十年的创作轨迹中我一直延续着“裂变”与当下社会、与传统文脉的关联与思考。

裂变关山万里 347.5cm×175cm 宣纸 丙烯 画布 2001



裂变-山水聚彩系列3 122cm×244cm 宣纸 丙烯色 画布 2013



裂变-大音希声 145cm×234cm 宣纸 丙烯 画布 1988-1989



裂变-青山 181cmX 362cm 宣纸 丙烯色 画布 2011





荷花三弄 240cm×120cm×3 宣纸 丙烯色 画布 板框 1998-1999



空之一 宣纸水墨 53cm x 105 cm 1981



在不安的世界里之二 116.5cmx96.5cm 纸本 水墨 蜡笔彩印 (展出于草草画社1980年画展)



仇德树 1948 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印章篆刻、卷轴托裱以及西画。他的作品曾在尼克松访沪期间参加了上海美术展览馆(现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他于 1979 年创办的“草草画社”以“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为主旨,寄予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的思想以燎原之势广泛传播,却受到打压,他本人也深受影响,著名的“裂变”就是在这样一种心境下创作的。1982年,他的作品展出于美国史密斯学院美术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1985 年,仇德树作为塔夫斯大学访问艺术家赴美。仇德树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随着“裂变”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建构起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也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观察方式、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模式。



仇德树版面效果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163.com

或致电:010-8078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