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艺术勿论新旧,只分好坏
搜索公众号「漫艺术」可快速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漫艺术》杂志2018年5月新刊
专题艺术家喻红
1966 年生,北京人 ,1980 年进入中央美院附中,
1988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 ,1994 年研读硕士。
现任教于中央美院油画系。
她曾经来过 虚拟现实艺术 2017
喻红:艺术勿论新旧,只分好坏
采访 _ 胡少杰
漫艺术= M:这次展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从几十年的绘画语言经验中切换到 VR 这种新媒体语言,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喻红= Y:谈不上什么大的困难,因为 VR 制作方面我们有非常专业的技术团队,我要做的是画完所有的草图,然后靠想象来给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具体的再在制作的过程中一起调整,比如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发给我一些图片和短的视频,我会根据情况来修改。就是说,平面绘画完全是我画,从一开始到后边结束都是我画,但是 VR 从一开始都是技术在介入,我所有画的过程都要适应这个技术。
M:您之前好像很少有超越平面绘画之外的尝试?
Y:基本都跟绘画有关,有一些材料的尝试,但都是跟绘画相关,基本上都是平面的。
M:这件作品是否可以完全靠电脑技术来实现?如果同样可以传达观念,您选择用手绘的方式来完成其中的图像部分,原因是什么呢?
Y:理论上技术可以生成任何空间,任何形象。但是我在里头起的作用有点像一个导演,就是我要设置什么场景,这是我来决定的。这场景是什么样子,有多大,里边有什么东西,都由我来设计。比如说一张床,我要提供所有床的细节,他们根据这些细节来生成。像第三个场景中那个架子床,其实过程挺复杂的,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文化隔阂的问题,他们是一家丹麦的团队,我所说的他们也不一定理解,包括他们制作出的人基本上都很像外国人,光这个人的形象都要调整很长时间。
她曾经来过 虚拟现实艺术 2017
M:您用绘画的形式来完成基本的图像工作,没有放弃这种手段,这算不算是绘画语言的一个延展?
Y:也可以说是一种延展。但是 VR 创作的确给了我和平面绘画完全不同的创作体验,特别是对观众的带入性,确实是平面绘画比不了的。至于说为什么没有放弃绘画的手段,我觉得应该还是需要绘画的质感,这种手感的东西会更有意思。要是 3D 生成的话,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但是我的手绘的这种特殊性就没有办法体现。我很愿意画,而且制作公司也特别愿意,对于他们来说,从来没这样做过,他们一般都是生成一个人,给他穿上衣服就完了,他们也觉得手绘会特别有意思。
M:从《目击成长》到《平行世界》《游园惊梦》再到这次 VR 创作的《她曾经来过》,从线性的时间和平行的空间,到不断被错置的时空,越来越深化,也越来越自由。如此看来 VR 技术在表现时间和空间的纬度上应该更为合适。那么这次新技术的尝试之后,是否会对您的绘画创作带来影响?
Y:我想所有的技术进步对绘画都会带来影响,整个美术史都是技术跟艺术交融的一个过程,也有过很多例证。从摄影到电影,包括到后来的 Photoshop,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对绘画产生了影响,但作为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还是会继续以绘画为主,这是我多年熟悉的,能够自己控制的表达手段。另外,绘画是一个人的事情,可以从构思到最终的结果都一个人完成,而 VR 创作需要团队,需要资金投入,处理起来比较复杂,时间周期也很长。以后会不会再继续做还得看机缘,不是说自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而绘画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我很期待 VR 技术不断地进步,包括其他新的技术,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一些新的创作想法。
她曾经来过 虚拟现实艺术 2017
M:先进的技术创作出来的艺术就是先进的艺术,您同意这种艺术先进论吗?
Y:当然不是。新媒介有吸引眼球的部分,因为是新的,所以大家很关注。但是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媒介,无论新旧,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作品的好坏之分,怎么把作品做好才是最关键的。当然,新的媒介,新的技术,在语言上确实有很多优势,这是发展的不可逆的趋势。但是我觉得这对于绘画来说也并非只是一种威胁,它同样会给绘画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带来一些新的改变。比如传统绘画的功能性是写实,是再现,但是摄影技术产生后,绘画就不再承担这部分功能,变得更加主观,而绘画的叙事功能和表达时空关系,在电影产生后又进一步从绘画中剥离出来,后来绘画又更多地在形式语言上往前发展,出现了拼贴绘画等,但是PS 等电脑技术的出现,让绘画继续剥离。就这样一步一步,最后变得越来越纯粹,变得只剩下绘画本身了。新的技术首先是一个冲击,冲击过后就会推动着艺术家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是绘画,绘画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就这样不断思考,不断纯化,不断接近。
她曾经来过 草稿 纸上丙烯 2017
M:但是这几年一些一直在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开始不断地尝试新的语言,包括刘小东老师去年做的人工智能绘画的尝试,您做的虚拟现实的这种尝试,是不是多多少少的有危机感存在?
Y:我觉得像刘小东和我做的这个,都是正好碰到了这样的一个机会,有机会那就试一试,为什么不尝试呢?我觉得绘画的危机感不是现在有,是从来就有,从我一学画的时候,当时就说绘画已经死了,所以这个并不是现在的问题。尝试新的媒介技术,我觉得更多的还是个人的选择,面对这么多新的媒介,新的材料,你怎么选择,完全看你个人的表达需要,也和你的价值观,你的个人感受以及对材料的驾驭能力相关。
她曾经来过 树 草稿 纸上丙烯 2017
她曾经来过 草稿 纸上丙烯 2017
M:面对现在这样一个新的物质、新的手段、新的技术一直在更新,一直不断飞快变化的时代,您会感到焦虑吗?
Y:有焦虑。但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说,更多的焦虑还是来自具体的工作。比如下一步画什么,怎么画。包括这次 VR 创作,很多具体工作需要耗费心力,需要选择,需要判断,这是焦虑最主要的来源。
M:面对时间呢?会产生焦虑吗?时间在您的作品里一直是很重要的探究对象。
Y:会。我一直很在意时间,在我的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因为人有限生命的这几十年很短暂,个体在时间面前很渺小,也很无力。我的《目击成长》《平行世界》一系列的作品,一方面把时间、空间加入进去,把个人心理加入进去,另外一个方面也在努力去尝试各种办法拓展平面绘画的纬度。平面绘画最核心的东西是凝视,它是静止的,你可以反复阅读它,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一直以来的课题就是探究怎么突破这个局限性。
她曾经来过 帐篷 草稿 纸上丙烯 2017
她曾经来过 茶具 草稿 纸上丙烯 2017
她曾经来过 草稿 纸上丙烯 2017
她曾经来过 病床 草稿 纸上丙烯 2017
M:突破平面的纬度,带入时间和空间?这次 VR 作品也是在做这方面的探究?
Y:对,这次 VR 作品也是一次尝试。我突然发现 VR 技术这么容易就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而绘画真的很难。我之前做过很多平面绘画上的努力,包括在展呈方式上也想过办法,但是在VR 创作中这些很容易就可以实现。
M:会继续吗?继续做虚拟现实的作品。您之前提到过还有更宏大更深入的创作构思。
Y:还不知道,还得看机缘。总之还是挺感兴趣的,这次尝试也很顺利,很开心的一次经历。
她曾经来过 虚拟现实艺术 2017 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展览现场 摄影:雷建忠
喻红版面效果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163.com
或致电:010-80780866
本周热门
更多- 01 陈文骥:边缘化是我的生存习惯
- 02 谭平 : 从空间里长出来的绘画
- 03 徐冰:艺术从来不是一个时代的光亮
- 04 尹朝阳 : 真正的困境在圆熟之后
- 05 丁立人:我画《西游记》
- 06 徐累: 普适的内观
- 07 沈勤:放逐的诗意
- 08 武艺:内观与旷达
- 09 岳敏君:持续虚无
- 10 尚扬 : 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