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光:被动的“迁徙”
搜索公众号「漫艺术」可快速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漫艺术》杂志2018年5月新刊
专题艺术家陈志光
1963 年出生于福建厦门。1988 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 , 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领袖项目成员 ,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福建师范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展览现场
被动的“迁徙”
文 _ 朱砂
作为 60 后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陈志光早已创作出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蚂蚁”形象也已成为其艺术标志,但他却在近期展出了一批“树非木”系列新作,既是对“蚂蚁”系列的突破,又是一种思想上的深度延续。
2017 年 9—11 月,在陈志光的努力下,“观世界·世界观:漳州国际当代艺术展”“蚁王归巢:陈志光个展”以及“第十一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先后在漳州举办。2018 年 1 月,“四海——陈志光个展”在台湾开幕。这是陈志光艺术创作之路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其为家乡付出多年后的成果。
工作室场景
乌合之众 台北当代艺术馆 2016
蚁说 温州昊美术馆 展览现场 2015
漳州市博物馆“蚁王归巢”大型个展 展览现场
根植本土,透析社会
福建似乎一直远离当代艺术的中心,但却奇迹般地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在这个充满传统、信仰、风水的地方,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从传统资源中进行当代的转换,陈志光也是如此,但又与其他“闽籍”艺术家有着很大不同。
20 世纪 80 年代,当代艺术进程如火如荼之际,厦门达达也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当时在读大学的陈志光也已经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那时应该是福建地区当代艺术发展的高潮,但陈志光却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回乡创业,他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活下去。在那个狂热的年代,他身上更多的却是一种理性,这种理性思维一直贯穿在其艺术创作中。而这段创业经历,也使他对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其回归艺术之后就一直在探讨社会中的生存问题。
迁徙时代 85x150cm 摄影图片 2008(2)
迁徙时代 85x150cm 摄影图片 2008
独特的“蚂蚁”形象是陈志光艺术创作中的标志,这种渺小却又无处不在的生命体,常常被人们忽视,但陈志光却发现了这个庞大的群体,它们就像是当代中国城市中人群的状态,忙碌、焦虑。他将蚂蚁形象进行无数倍放大,用不锈钢材质铸成雕塑,体量、数量的庞大,炫目的光感,都使“蚂蚁”变成一种无法被人忽视,必须直面的物体,这也是陈志光对当代社会纷繁现实的反映。
蚂蚁-武门神 80*60*45cm 不锈钢锻造 2011
蚂蚁-文门神 80*60*45cm 不锈钢锻造 2011
蚂蚁-金刚 120*90*151cm 不锈钢锻造 2009
陈志光的“蚂蚁”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出,甚至已经走向世界,但陈志光本人却依旧坚持生活、工作于福建漳州。很多“闽籍”艺术家都陆陆续续地选择了离开福建,或是去了北京,或是选择了西方世界,但唯有陈志光选择了留下,他的艺术更多地根植于福建本土深厚的传统文化,从本土文化、本土环境中生发出当代社会问题。
带洋葱的静物 230x300x90cm 不锈钢锻造 2014
从“蝼蚁之道”到“树非木”
2003 年,陈志光创作了第一批“蚂蚁”形象的作品,并一炮而红,那年他 40 岁。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在艺术中思考社会问题,他以“蚂蚁”社会里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反映人类的某种集体主义精神,传递其个人对于当代人生存处境的思考,有评论家将此称为“蝼蚁之道”。
陈志光在自述中写道:“它们默认属于自己的身份,觅食、巡逻、迁徙、生养,其过程不断复制,使得它们的生命力永续并无度扩张。由此而延伸出一种‘蚂蚁的宗教’,也许说,这种近乎禅意的‘道’才是蚂蚁们生存后面的根本意义。”
蚂蚁-大龙蚁 340*440*210cm 不锈钢锻造 2010
展览现场
陈志光善于用不锈钢材质进行创作,将微小的“蚂蚁”赋予庞大的不锈钢身躯,使其在材料层面和精神层面都与现代社会产生关联。当成千上万的巨型“蚂蚁”聚集在一起向你扑面而来时,一种震撼不由而生,这种震撼来源于数量、体量的庞大,来源于不锈钢耀眼的反光,更来源于每个观者内心的共鸣,因为这些“蚂蚁”就是你,忙碌、焦虑,也不由得令我们反思生存的意义,是“道”?是“禅”?还是什么?
无论将其称为“蝼蚁之道”,还是“蚂蚁的宗教”,陈志光的艺术都是一种基于现实存在的、精神层面上的思考,这种思考同样也呈现在他的《古戏台》中。与“蚂蚁”系列不同的是,《古戏台》承载了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并将这一古老器物在艺术中“复活”,《古戏台》既是艺术品,也是实用品。
古戏台 800x800x600cm 不锈钢锻造 2013
圆荷泄露 尺寸可变 不锈钢锻造镀钛 2013
除了“蚂蚁”“古戏台”,花鸟条屏也一直是陈志光艺术创作的母题,花、鸟、植物、蚂蚁等,都可以走进他的艺术之中,但无论选择哪种题材,最终所要指向的都是人本身。在探索了众多母题之后,陈志光在近几年又找到了其艺术中的另一主角——树。从《无根之树》到《树非木》,都更加直接地呈现一种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感受,他将“蝼蚁之道”具体化,透过被裁剪的树木观看另一种迁徙。
樹影系列
《樹非木》系列
“木”之迁徙
除了标志性的不锈钢雕塑,陈志光的艺术创作还涉及油画、影像、摄影等各种形式,他之前就创作了许多以树为母题的架上绘画,画面形象多为“残木”,而这些“残木”灵感来源于在路边随处可见的,被裁剪得整整齐齐的树木。他认为树木的裁剪和人类迁徙的目的是一样的——生存。对于生存问题的思索一直贯穿于陈志光各个人生阶段,包括他的从商经历。
台北“四海”个展现场
因为看到工作室周边的树木陆续被移植或砍掉,陈志光创作了“树非木”系列作品,将最早出现在绘画中的“树”的形象,带回到他熟悉的雕塑创作中。“树非木”一方面指树木为了生存而除去了个性;另一方面也可指涉这里的“树”其实是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在 2017 年“蚁王归巢:陈志光个展”上,以“树”为母题的系列架上绘画和雕塑作品同时展出,一系列被裁剪得整整齐齐、光秃秃的树木被置于同一空间,它们所带来的冷漠、孤寂也充斥在空气中。如果说架上绘画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呈现表达树的无奈,那么雕塑作品《树非木》就是赤裸裸的呈现树木的被动迁徙。它们被铸成没有温度的不锈钢,树干光秃秃的,树根裸露着,任人宰割,却无力反抗,从一个地方挖出,搬到另一个地方再种下,就这样被动地“迁徙”着。相比之下,人类的迁徙好像是主动的,但其实有很多却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行为,那么这就与树木迁徙是一样的。
陈志光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时代的巨变,他看到了太多的迁徙,但这些为了生存的迁徙到底有没有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由此带来的反而是普遍的焦虑,是越来越多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这种对于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一直贯穿于他的艺术之中,也是其艺术中的终极追问。
台北“四海”个展现场
| 陈志光版面效果 |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163.com
或致电:010-80780866
本周热门
更多- 01 陈文骥:边缘化是我的生存习惯
- 02 谭平 : 从空间里长出来的绘画
- 03 徐冰:艺术从来不是一个时代的光亮
- 04 尹朝阳 : 真正的困境在圆熟之后
- 05 丁立人:我画《西游记》
- 06 徐累: 普适的内观
- 07 沈勤:放逐的诗意
- 08 武艺:内观与旷达
- 09 岳敏君:持续虚无
- 10 尚扬 : 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