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达:艺术的“修行者”
搜索公众号「漫艺术」可快速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漫艺术》杂志2018年5月新刊
专题艺术家张肇达
艺术家,服装设计师。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北京时装设计师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中国军谊诗书画院院士,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
1963年9月19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厚山村。信仰佛教,崇尚儒、道、禅。自幼随祖父张金广习武,随伯父张国雄学水彩画,随黄霞川先生学书法和水墨画,随谭雪生先生、徐坚白先生学油画,随古室俊宏先生习空手道,随MALCAN HTARR先生、ALYCE先生、HERL BERT先生、TOMAS WONG先生学服装设计,是丁紹光先生的入室弟子。后从托尼先生习雕塑,从李四龙先生硏修哲学,从王志远先生研习宗教艺术,从薛永年先生研习美术史论与鉴赏。
赛里斯系列 莎车 180×180cm 布面丙烯2014.08.15
艺术的“修行者”
文 _ 朱砂
自有意识以来,人总在探讨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生命与存在。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还是海德格尔的“人当诗意地栖居”,都在思考以及尝试论证“人是否存在”“人应该如何生存”等问题。这种思考并非西方哲学的专利,中国的儒释道精神也包含种种对生命、对宇宙万物存在的沉思。但与西方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不以思辨为基础,而是以自身的实证为基础,讲究体悟。因东西方对宇宙生命的探索路径的不同,故形成了两个独特的精神境地,渗透到人生命的各个领域之中,其中最引常人注目的就属艺术。
赛里斯系列 大秦 180×180cm布面丙烯 2014.8.31.
河西走廊 1.8x1.8m 布面丙烯 2014.5.15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到底可以有多丰富?大致就是张肇达的样子吧。他生长于广东,在欧美生活多年。他修禅、绘画、写字、品茶、习武、摄影、难以想象一个生命体竟可以有如此丰富的生命体验。然而这仍旧不是全部的张肇达,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身份——服装设计师。艺术门类之间都有相通的地方,但想要同时在两个艺术领域取得成功却并不容易,但张肇达做到了。他曾两次捧得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并成功经营多个品牌,但在此期间他也从未停止艺术创作,并将其艺术理念与服装设计相融合,其服装中的造型、图案,都能看到墨法笔触的影子,这种融合也为张肇达的艺术提供了持久动力。他将领悟到的东西方的精神境地,融入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他的艺术能让他超越一切语言的束缚,成为他丰满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达。
M13.013 367cm×144cm 纸本设色 2016.5.18
M13.004 367cm×144cm 纸本设色 2016.4.5
强大的包容性是张肇达的艺术特点之一。他融合了绘画与书法、艺术与设计,同时也融合了东方与西方。张肇达早年曾在西方游历,杜尚、罗斯科、里希特的艺术创作,对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连接到他自身对色彩的一种独特感受,并使他沉迷于色彩与笔触之间构建的纯粹。所以他的绘画绝不仅仅是在探讨东方艺术中的笔墨性,其中蕴含着东西方艺术所探讨的共同命题。
禅境 9 号 200cm×200cm 布上丙烯 2016.8.30
现代主义艺术阶段是西方艺术思潮的集中爆发期,该时期流派林立,大师频出。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激烈探索艺术的本质,用艺术表述生命与存在的思考,用艺术表达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这种探索性在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博伊斯身上达到了极致。他曾亲历“二战”与纳粹时代,目睹过大屠杀,也见证了“二战”后德国的社会现状。他的艺术始终从人本身出发,进而思考社会问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博伊斯的艺术可以是照相写实主义,可以是抽象表现主义,可以是极简主义,也可以是构成主义,形式对他而言已毫不重要。由于所处时代和生长环境不同,张肇达的艺术表现与博伊斯好像并无关联,但他们对于形式的态度、对于思想的追求,却有不谋而合之处。
禅境 5 号 20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6.8.22
禅境 3 号 20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6.8.31
张肇达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在岭南派画家黄霞川的教诲下学习中国画,在水墨艺术创作方面有深厚的功力。他还擅长书法,并在长期书法艺术实践中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张肇达并不过多地在意艺术形式,他认为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设计、都是在寻求灵魂深处的人的本质。他说艺术真正的意义,永远在笔墨之外。
丝路烟云系列 - 阿拉木图 53cm×234cm 纸本设色 2016
丝路烟云系列 - 巴音布鲁克 (1) 53cm×234cm 纸本设色 2016
张肇达曾在文章《山水间——我对水墨山水画的理解和探索》中写道 :“艺术,或许是那个通往无我世界的法门。透过艺术,人在穿越生命的迷障,重新认知原来的‘我’”。在他感悟生命与存在的奇妙维度中,艺术早已超脱任何形式的束缚。艺术创作对于张肇达而言,是一个寻求内在联结、回归本我的过程。
这种明澈豁达的生命观、艺术观与其学习佛法不无关联。禅宗主张“明心见性”,这一点在张肇达的艺术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而立之年接触佛法后,张肇达的艺术开始突破外界景象的诱惑,转向对内心的不断求索,通过禅修探索世间最深的智慧。禅修也使其心境愈发平和,经常遨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内心进行对话,思考艺术与生命存在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自我对话和思索的过程中,使其生命进入对灵魂深处求索的更高阶段。
丝路烟云系列-昆仑山(2) 53x234cm 2016 纸本设色
丝路烟云系列-天山(4) 53x234cm 2016 纸本设色
张肇达每年必到终南山小住,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终日静坐、品茗、砍柴、烧水,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这种生活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但只有张肇达这样的人敢于实践,因为他有强大的内心,有对生命、对生活的明确认知。无论他在体验怎样的生活方式,无论他的艺术形式如何转变,他始终没有偏离自己的生命主线,始终都围绕着“生命与存在”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张肇达认为,哲学家、宗教家、艺术家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他们终极的目标都是要寻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让“自性”显露出耀眼的光芒。他喜欢将自己称为在这条路上的“修行者”,这种“修行”的态度也使其身上多了一份悟性与豁达,使得他的艺术更为纯粹。
M13.009 2016.5.11 纸本设色
M13.020 2016.6.28 纸本设色
张肇达的艺术始终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感知世界却又超越了个体生存焦虑,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看待万物,看似不问世事,实则是对现实感知后的高度升华,所以他的艺术是真实的。每段历史都由无数个个体构成,他们或带有突破性,或带有真实性。张肇达的艺术是对其丰沛的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所处时代的一种真实写照。正是他的这份真实与纯粹,让他一直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位重要的参与者、见证者。
M13.040 367cm×144cm 纸本设色 2016.8.30
| 张肇达版面效果|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163.com
或致电:010-80780866
本周热门
更多- 01 陈文骥:边缘化是我的生存习惯
- 02 谭平 : 从空间里长出来的绘画
- 03 徐冰:艺术从来不是一个时代的光亮
- 04 尹朝阳 : 真正的困境在圆熟之后
- 05 丁立人:我画《西游记》
- 06 徐累: 普适的内观
- 07 沈勤:放逐的诗意
- 08 武艺:内观与旷达
- 09 岳敏君:持续虚无
- 10 尚扬 : 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