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张方白个展”于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开幕
展览海报
策 展 人: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
Beate Reifenscheid
开幕时间:2018年7月29日15:00
展览时间:2018年7月29日 —— 8月12日
展览地点: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
主办单位: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
7月29日,在纪念普鲁士1871年统一德国的“德意志之角”(Deutschs Eck)边、美丽的莱茵河旁,展览“凝固——张方白个展”于当地时间下午3点在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举行,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娅特·海芬夏特(Beate Reifenscheid)主持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方白,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其具有传统意味的绘画充满表现力,在当代画坛中可谓独树一帜。近日,德国国内遭遇了本世纪以来罕见的高温天气,不过这并未挡住嘉宾和观众们参观展览的热情,现场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开幕式上,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海芬夏特特别感谢了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爱尔兰驻德国大使波茨夏夫特·柯林斯(Botschafter Collins)爵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以及特别为此次展览送上贺信的拉脱维亚大使约翰·提森(Johann Thiessen)和莉迪亚·努德(Lydia Nüüd)。在爱尔兰大使随后的致辞中,柯林斯爵士提出了英国“退欧”事件背景下的新期望——以文化艺术消除国家之间的边界,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海芬夏特馆长也正式地向德国观众介绍了张方白的艺术,以及路德维希博物馆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多年以来的合作。此次“凝固——张方白个展”,是路德维希博物馆“合流”艺术项目(Confluentes)第三阶段中最重要的个展,在介绍了其他参展艺术家之后,海芬夏特正式宣布展览开幕。
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
贝娅特·海芬夏特主持开幕式
爱尔兰驻德国大使
波茨夏夫特·柯林斯爵士在开幕式上讲话
拉脱维亚大使代表
在开幕式上宣读贺信
下午5点,在全体嘉宾欣赏了科布伦茨大教堂精彩的管风琴演出后,张方白艺术研讨会在展厅中举行。旅德艺术家、策展人黄梅首先发言,她回忆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以来的诸多精彩瞬间,包括张方白在当代艺术界中所建立的不可复制的地位。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讲话中感谢了路德维希博物馆和馆长海芬夏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深入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近40年来的演进过程,同时指出张方白的艺术正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极为可贵的人文价值。作为张方白艺术的研究者,北京大学教授彭锋就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一直坚持绘画教学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刚,则在讲话中对当下出现的文化断层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瑞典艺术理论家莱纳特·乌特斯托姆(Lennart Utterstöm)以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关注者的身份,回顾了张方白艺术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张方白的艺术提供了独特的启示。最后,三位德国艺术家——埃克哈德·克莱默斯(Eckhard Kremers)、雷内·波尔(René Böll)和德籍华人艺术家杨起分别对张方白的绘画艺术做出了精彩的评论,并祝贺了展览的成功举办。
研讨会现场
黄梅
在研讨会上讲话
在研讨会上讲话
彭锋
在研讨会上讲话
刘刚
在研讨会上讲话
莱纳特·乌特斯托姆
在研讨会上讲话
埃克哈德·克莱默斯
在研讨会上讲话
雷内·波尔(右)
在研讨会上讲话
(以上为发言顺序)
伴随着“凝固——张方白个展”的开幕,大型同名画册也由路德维希博物馆编辑出版,近期将于读者见面,据称,展览将持续至8月12日。
终极处的逗留
——读张方白的画
彭锋
张方白绘画的色彩不多,通常只用黑和白。他画的题材也不多,通常只有鹰和塔,再加上罐、屋和根,全部题材屈指可数。张方白虽然与同时代的人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但似乎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他走得越远,就越孤独。周围的人群消失了,景色消失了,只剩下纯粹之物。张方白沿着时间之箭的反方向行走。抗拒时间的裹挟,比抗拒地心的引力更难。
正因为如此,张方白迷上了根。根与叶生长的方向相反,也比叶的生长艰难。人们竞相做红花绿叶去争奇斗艳,没有人甘愿做沉默而孤独的根。对于叶来说,等待它的是无限的天空,树可以越来越高,叶可以越来越茂,但是根只能越来越细,越来越短,最终与沉默的土地融为一体。
张方白喜欢画屋。张方白的屋,不是今天的高楼大厦,而是中国南方偏远乡村的老屋,长满了青苔和屋漏痕。张方白喜欢画塔。张方白的塔,不是高耸入云的电视台,而是山中寺庙的佛塔,断壁残垣中依稀听得见晨钟暮鼓。张方白喜欢画罐。张方白的罐,不是华丽的花瓶,而是朴实的陶罐,粗粝的质地中残存着酱香的醇厚。张方白喜欢画鹰。张方白的鹰,不是自由翱翔的雄鹰,而是早已死亡的鹰的标本,它们倔强的屹立,保持着永恒的姿态。张方白的绘画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终点。对于人生来说,终点不是死亡,又会是什么呢?如此以来,奇特的现象出现了:无论是顺着时间走还是逆着时间走,生命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都是死亡,就像电影《返老还童》(The CuriousCase Of Benjamin Button)所讲述的故事那样,男女主人公沿着相反的方向生长,最终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张方白的绘画,让我们直面死亡。
死亡就是终点,也就是根本。张方白对根本着迷。他之所以用尽量少的颜色,画尽量少的题材,源于根本本身的单纯和朴拙。千差万别的现象世界,都是从同一个根本中衍生出来的。现象是多,根本是一。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哲学才对根本着迷,艺术只是在现象领域工作。哲学与艺术的关系,像一与多的关系。哲学尽可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世界,艺术尽可能给我们无限丰富的世界。但是,张方白的艺术有所不同。他用不能再简单的颜色,探索不能再少的题材。他的艺术像哲学一样,不是向外生长,而是向内深挖。他去掉了所有的细枝末节,期望对根本有所触及。张方白对根本的偏执,让他的绘画带有明显的哲学气质。张方白在画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画。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根本问题是不能表现的。《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作为根本的道,是不可言说的。禅宗也有第一义不可说的主张。诸如此类的说法,在西方哲学中也很常见。比如,在康德看来,终极问题是超出感性和知性范围之外的,是不能表达的。如果一定要表达,只能采取否定的表达。冯友兰称之为讲形上学的负的方法。尽管黑格尔在表达问题上比康德要乐观,但是他也给艺术表达做了限制。艺术是用感性形式来表现理念,因此只适合表现初级阶段的理念;当理念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只能被哲学地思考,而不能被感性地表现。因此,黑格尔主张,艺术必将终结到哲学之中。但是,张方白毫不畏惧。他的绘画是从死亡开始,从终点开始,从不可表达之处开始。
如何来表达不可表达呢?如果在终点之后又迎来开始呢?难道真的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吗?张方白的绘画,并没有给我们展现关于来世的景象,没有轻易地将观众送到彼岸的乐土。尽管触及死亡,但是张方白的绘画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哲学性的。换句话说,张方白没有轻易地躲避终结问题,没有简单地应对不可表达的问题。在张方白的绘画中,我们没有发现出路。相反,张方白的绘画在死亡处勇敢地停留下来,有一种面对死亡舍我其谁的气概。张方白的绘画没有逃避不可表达的问题,甚至没有投机取巧地采取否定的方法,通过否定的否定来实现肯定。张方白的绘画只是在不可表达处踯躅。画布上留下来的,与其说是某物的形象,不如说是踯躅的痕迹。
就是这样,张方白的绘画在终点处逗留。他既没有越过临界点进入彼岸世界,给我们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也没有退回此案世界,给我们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从他的画中,看到了生与死、阴与阳、有与无之间的争执,以及这种争执所敞开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在生死、阴阳、有无的夹缝中开拓出来的世界。
或许这就是哲学追求的形而上世界。因为它是无法表达的,哲学本身在对形而上的表达上并无优势。哲学用自己的方式无法达到给自己确立的目标。艺术有可能在哲学无法作为之处开始工作,因为艺术可以是哑巴,结巴,甚至彻底沉默。艺术是一种沉默的劳作,而非夸夸其谈。绘画在画家的手里,而非口里。如果说绘画有所表达的话,也是附带为之。换句话说,哲学所追求的目标,用哲学的方式无法实现,倒有可能在绘画的附带为之中实现。如果这是真的,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构想就是错的。不是艺术终结到哲学里去了,而是哲学借助艺术达到自己的目标。张方白绘画中的哲学意味,正源于哲学无法言说时的劳作,源于在根源处的逗留、踯躅和争执不下。
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作品
墨鹰-1 Eagle Ink-1
150cmx100cm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4
墨鹰-2 Eagle Ink-2
150cmx100cm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4
三鹰图-1 Three Eagle -1
300cmx200cm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6
锯断根的树 The root of Sawing Trees
200cmx300cm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17
蓝天-3 Sky-3
200cmx300cm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7
傲立-3 Stand-3
150cmx200cm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7
根-1 The root-1
200cmx300cm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8
根-2 The root-2
200cmx300cm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8
根-3 The root-3
300cmx600cm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2018
-End-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163.com
或致电:010-80780866
本周热门
更多- 01 陈文骥:边缘化是我的生存习惯
- 02 谭平 : 从空间里长出来的绘画
- 03 徐冰:艺术从来不是一个时代的光亮
- 04 尹朝阳 : 真正的困境在圆熟之后
- 05 丁立人:我画《西游记》
- 06 徐累: 普适的内观
- 07 沈勤:放逐的诗意
- 08 武艺:内观与旷达
- 09 岳敏君:持续虚无
- 10 尚扬 : 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