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善国:建构传统文化脉络之上的中国当代艺术
寻求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转型
贾善国作为深入在文化领域的研究者已有多年,他表示对于文化转型或艺术转向这一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在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之后变的更为热烈。2011年他在文化部主办的《文化月刊》杂志上主持了一个叫做“新世纪中国文化十年艺术人物”栏目。以人物访谈的形式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现象、艺术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实际上是在艺术领域讨论世纪之交文化转型的问题。也是在探讨西方当代艺术传入我国30多年之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发展的问题。在采访中著名理论家水天中先生时探讨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不管什么风格的艺术家,都在不约而同的把本土文化作为他们重要的资源。”中央美术学院苏新平先生也说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如果一味追随西方的标准、体系,我们永远是被动的,我们只有在思想、文化观念、语言方式上走自己的路,建立起新的标准,这个标准至少是和西方并行的两个标准之一,或者是合二为一的全球化的共同的标准,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己的当代艺术。”可以看出,不再跟随西方、发展本土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很多艺术家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历史赋予当今艺术家的重要使命。
对于材料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贾善国《封存的记忆》获第12届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奖
贾善国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他表示在那个时期对绘画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传统绘画中材料是隐藏于所塑造形象之后的,而当代艺术中材料成为审美的对象,材料自身的精神属性得以彰显。在材料艺术作品中,绘画也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拓印、拼贴等当代艺术的创作语言被更广泛的采用。2012年他的作品《封存的记忆》在第12届全军美展中获得最高奖,算是这一阶段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作品运用真实的枪支进行拓印,在观念上以现成物介入绘画,这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创作方式。在思想内涵上,将枪支这种杀伤性武器埋入泥土营造出锈迹斑斑的效果,表明战争的久远,将这一记忆封存隐喻了对和平的珍惜,是对军事题材创作个人化的阐释”。本作品还应邀参加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涅什中央展览大厅举办的“华夏文明之光”中国当代艺术展。
2016年5月,贾善国的作品《相由心生》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光华门国际艺术节获得评委会艺术大奖。作品采用拓印与拼贴相结合的表现技法,隐藏于画面之中的佛教“六字真言”赋予绘画以深刻的精神内涵。水墨的丰富变化与宣纸的独特材质感共同营造出区别于西方抽象绘画的东方意象之美。正因如此,本作品获得评委全票通过,获得本届艺术节绘画类唯一的评委会大奖。
在材料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中,贾善国表示他认识到不同国家、民族因文化不同对材料的选择也不同,其精神内涵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写成论文《艺术材料的民族性特征初探》发表在2009年10月的文化类核心期刊《文化月刊》杂志上。
当代水墨是一种民族特征强烈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
贾善国《相由心生》在2016年首尔光华门艺术节获评委会大奖
多年以来,贾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水墨艺术是民族性特征非常鲜明的艺术语言,墨在宣纸上渗化流淌的效果与中国的美学思想相吻合,也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但传统水墨很难在国际展览中被认可,中国传统审美的当代性转化,成为他为之努力的艺术追求。从开始将抽象化的水墨语言同观念艺术结合,到把表意性的宋体字作为文化符号,不断的强化在作品中的结构功能和观念性,营造出区别于西方抽象艺术,这是中国独有的意象艺术。贾善国的这类艺术作品先后入选多个国家级大展,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艺术凤凰-当代青年油画展”,“首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等。
2015年8月,在匈牙利埃尔德斯画廊举办了“无形之形-贾善国当代艺术展”,此次展览在当地产生了深刻的反响,特别是大型水墨装置作品《天路》,打破了架上绘画与装置艺术的界限,长达十几米的大体量水墨作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观者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使中国水墨成为西方观众可以欣赏的艺术形式。贾善国表示在接下来创作中,他会将这一观念进行深化,以传统的“节气”为切入点,结合汉代古籍《天文志》里对节气的解读文字,融入中国古代绘制的不同节气的星象图,创造了二十四幅东方意象之美的现代水墨作品。2016年5月10日在798艺术区太和艺术空间举办了“节-贾善国当代艺术展”。展览学术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彭锋说:“中国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同时融合了物理意义、心理意义和文化意义,贾善国用星象表示他的物理意义,用墨色表现它的心理意义,用文字来表现它的文化意义。他运用创造性的手法,将本来独立的三个层面的含义融合起来,给我们描绘了节气的肖像,解答了时间之谜。”,展览受到广泛的关注20多家媒体对这次展览进行了报道。
2018年8月,贾善国作品《一阴一阳谓之道》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艺术中心举办的“涌现-中国当代艺术展”,加拿大国家电视台、加拿大星岛日报等20多家媒体对展览进行报道。
在装置艺术里行走的哲学艺人
贾善国2016年5月太和艺术空间个展
随着对当代艺术理解的不断深化,贾善国开始思考近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每个时代都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同样,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玛雅也都达到很高的文化高度,为什么后来都衰落甚至消亡了呢?其根本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能不能完成顺应时代的转变。关于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关系,如何更形象的在艺术的范围进行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化。所以创作方式也由架上绘画扩展到陶瓷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多种表现方式,渐渐的开始涉及到哲学高度的思考。历时一年完成的装置作品《一阴一阳谓之道》,将宋代雕版印刷誉为中国哲学经典的《道德经》,扫描后运用电脑雕刻技术将其放大,用宣纸拓印碑文的技法作为艺术语言,以白色、正向、凸起的文字表现阳,以黑色、凹陷、反向的文字表现阴,以当代艺术的方式传达了对道德经这一哲学经典的当代意义的讨论。这件作品参加了2018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艺术中心举办的“涌现-中国当代艺术展”。前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现当代馆策展人、加拿大皇家艺术学院院长艾伦·麦克奈尔(AlanMcNairn)博士看到作品之后说:“贾善国以中国纸为媒介制作的手工书在体量上超越了普通书的尺寸,在我看来具有纪念碑式的历史感,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向传统向经典致敬的观念。两本书一册成黑色一册成白色,文字也有正向和反向的区别,我感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镜子间的相互反射作用,可以理解为古代和当代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字的竖式阅读方式以及双页折叠的装帧方式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可以看出艺术家对于中国同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是我以前从未见到过得,具有独特的超越性的价值”。这组作品同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10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主办的“中国宣纸与绘画”作品展,意大利国家电视台Rai1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贾善国谈及最近在思考作品的空间造型问题,对空间的解构与重构可以说是当代艺术对空间理解的重要命题,如何把一些无形的概念转化成有形的艺术作品,而作品《五行之形》就是这方面的探索。在中国传统中会运用一条连续的线组成的五角星的形状表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大自然中很多植物的花朵也都是由五个花瓣组成,在西方数学中五角星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比例关系,这其中既有神秘性又有科学性。在展示中借用了纸折立体五角星的方式,制作了成大小不同的立体五角星,错落的分布在空间之中,在五角星各个面上是拓印的是《道德经》的文字内容,隐含着五行与道家思想的关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引发人们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
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将在未来有怎样的计划
作为一位70年代出生的人,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一代人既镌刻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又受到强烈的外来文化影响。特别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对传统文化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迷恋其中。后来由于进入中央美院读研转向当代艺术研究,这种冲突就显的尤为强烈,这使他对艺术的态度和表达方式都与他人明显不同,可以说既怀着对过去深深的眷恋,又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
一阴一阳
贾善国的艺术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艺术如何进入当代,这一探索体现在2016年在太和艺术空间名为“节---贾善国当代艺术展”中,主要作品是抽象与观念想结合的当代水墨。另一方面是中国艺术如何进入国际,也是现在正在进行的艺术实践,艺术形式从架上绘画到装置、影像都有涉及。其中几件作品在十月份汉威国际艺术中心刚刚开幕的展览“从多伦多到北京----涌现·中国当代艺术展”中有展出,比较集中的体现会在2019年布达佩斯多瑙河畔的“布达皇宫装置艺术中心”的个人作品展中一一展示,展览是由匈牙利国家银行艺术基金会邀请举办的,会有40多件作品集中展出。
贾善国2018年8月参加涌现中国当代艺术展
贾善国谈到未来时说: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当代艺术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我认为在国际语境下建构东方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为未来的当代艺术注入新的可能性是我的艺术追求。
责任编辑:莫英
本周热门
更多- 01 陈文骥:边缘化是我的生存习惯
- 02 谭平 : 从空间里长出来的绘画
- 03 徐冰:艺术从来不是一个时代的光亮
- 04 尹朝阳 : 真正的困境在圆熟之后
- 05 丁立人:我画《西游记》
- 06 徐累: 普适的内观
- 07 沈勤:放逐的诗意
- 08 武艺:内观与旷达
- 09 岳敏君:持续虚无
- 10 尚扬 : 新作